江南体育官网权威发布|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助力济宁高质量发展11月3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介绍济宁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济宁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扎实推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服务保障江南体育官方网站。
一是实体平台筑基。启动济宁智慧全能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建设,精心打造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县(市、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6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站、4540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二是热线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建设,遴选高水平律师服务团,通过“保留号码、双号并行”的模式,实现“12348”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归并整合,提供全时段、 高效率的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共解答法律咨询37200件,拨测接通率、专业回复率均为100%江南体育官方网站,群众满意率达到99.86%。三是网络平台增效。积极探索“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模式,推行“法援在线”管理服务系统“全程线上”业务办理,运行“法援在线”微信小程序,公证线上办理“公证云”等服务。积极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便捷城市”,铺设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亭77台,推进公法智能终端向乡镇(街道)延伸,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一是法律援助更加优质高效。组建有60名专家的法律援助专家库和案件质量评估专家库,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的意见》,开展同行案件质量评估活动,不断提升案件办理质量。连续2年部署开展“春风正当时 法援润万家”法律援助春风行动,提高法律援助知晓率,做法被司法部官网报道推广。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9476件,发放法律援助资金1540余万元,法律援助工作综合排名全省第1。二是公证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全市首家合作制公证处—济州公证处正式挂牌运行,并被司法部确定为涉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推动公证与不动产登记业务联办,实现一窗受理,全网通办,目前,全市已有3家公证处实现政府购买服务。推动99项公证事项纳入无证明城市平台,近20项公证业务实现当事人免提交证明材料。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公证案件22700余件,其中涉外公证事项9300件。三是司法鉴定更加权威专业。探索建立诚信等级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司法鉴定人职称评审制度,加大对司法鉴定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示力度,组织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专项评查。今年以来,承办2次全国司法鉴定重要学术研讨会议,2023年以来,共办理鉴定案件7517件,减免收费案件20件,减免费用32880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法治文化阵地覆盖更广。抓住入选全国“八五”普法法治文化建设联系点的有利契机,推动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实现一体规划、主动植入、共同推进,制定出台《济宁市法治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法治文化阵地一体化工程,推进民法典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村(社区)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举办首届济宁“法治文化节”,推出法治文化主题活动10项,近3年来,形成法治文化成果20余类、450余项,20余部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有效增强了法治文化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二是法治乡村建设卓有成效。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召开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在省内率先出台《加强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22条措施》,为全市4540个村(社区)配备978名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法律顾问深入村(社区)提供各类法律服务10万余件。开通“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网校,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17000余名,打造群众身边的法治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法治创建,创建国家级法治示范村(社区)31个、省级110个、市级3231个,法治示范村(社区)占比达到73.4%,有力推动了基层依法治理,维护了基层和谐稳定。三是法治宣传活动更加丰富。实施“法治惠民”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举办惠民演出378场次,完成率达126%。常态化开展“法律进乡村”“普法文艺演出基层行”“服务大局普法行”等系列宣传活动,年均组织超过8000场次。连续6年编印“法律进乡村”普法教材,向群众发放8万余册,举办3届“济宁十佳法治人物”、4届“法治微电影(动漫)”评选活动。
一是打造“和为贵”人民调解品牌。将儒家文化“礼之用、和为贵”思想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完善“和为贵”师资队伍,编制“和为贵”典型案例汇编,增强人民调解员工作能力,确保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目前,全市建立“和为贵”人民调解室4711个,专兼职调解员1.8万余人。今年以来,累计调解50337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新增2个全国模范调解委员会、5名全国模范调解员。二是构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推进公证机构参与司法辅助事务试点,建立立案、送达、调解、鉴定评估、保全核实证据等一体化司法辅助事务平台,大力开展金融赋强业务,有效预防纠纷发生。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全市978名村(社区)法律顾问全部入驻法院调解平台,鼓励专业性调委会进驻市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开展调解工作,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基石进一步夯实。
2023年以来,汶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在推进法治汶上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大胆探索、率先突破。汶上县“以‘四加强四提升’推进行政执法监督改革”项目,成功入选第一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被推荐为济宁市唯一省级法治调研工作联系点;被列为山东省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试点县;成立全市首家济宁仲裁委员会县级分院,初步形成“5+2”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新模式;执法监督“五项加法”、法治巡察三张清单”、“市县联调”的调解工作机制、以便民为民方式提升行政复议“满意率”、“法治同行”培育群众化“大效能”雁阵、县法院人民法庭“四个对接”、“四化”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板等经验做法在国家、省级媒体报道推广,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精心谋划推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成立以县委、县长为双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召开全县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动员大会和推进会议。2023年,县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分别专题研究法治建设工作4次、6次,坚定不移将法治汶上建设推向深入。二是发挥头雁效应,狠抓关键少数。主要领导带头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县长李强同志向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述法,全县各部门(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述职述法。创新开展“一把手”电视述法活动,积极稳妥推进“推行法治建设党委巡察全覆盖”试点工作。将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全县法治建设考核,7名县级领导带队开展法治督察。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法治进程。将法治建设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纳入综合绩效考核,科学制定汶上县贯彻落实“一规划两纲要”实施意见。实行专班推进,对标示范创建100项指标,明确责任单位,压实各自责任。统筹协调57个县直责任单位,推动示范创建100项指标全面完成。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全县各级各部门通过开辟创建宣传专栏;利用LED显示屏、专题展板;印发创建知识应知应会手册、3万余份创建资料袋、倡议书;法治素养测试等多种方式,提升了全民参与度、知晓度,全县上下凝聚起法治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一是严格依法决策。健全完善县委会议事决策规则等制度文件,推动出台党政一体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等相关制度,选聘党政一体法律专家库44人、公职律师41人、法律顾问11人,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实现全覆盖,重大决策事项、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率达100%。二是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扎实推进“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建设试点”,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每年围绕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每季度组织案卷评查,组织开展常态化培训和行政执法证件审验工作。行政执法监督“五项加法”经验做法被中国报道、济宁改革等刊发推广。三是打造诚实守信政务环境。开展县级实行告知承诺证明事项清单编制公布工作,公布县级证明事项287项。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县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始终保持100%。全面深化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和阳光下有序运行。四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汶上县始终坚持抓工业、抓产业,特别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初步形成了“商事仲裁、涉企复议、涉企执法、涉企法律服务、劳动人事争议化解+公平竞争审查、优化破产程序”的5+2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新路子,法治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是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强化诉源治理,健全非诉讼纠纷一体化解决机制,在汶上设立济宁仲裁委员会首家分院,高标准打造行政复议服务中心,成立六大行业矛盾纠纷调委会,实施“一办三所两中心+人民法庭”联动共建行动,“市县联调”的调解工作机制被大众日报刊发推广。全县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连续下降,县法院人民法庭“四个对接”经验做法被最高院发文推广。二是深入践行法治为民。坚持有解思维,创新打造“汶诉即办”社会治理平台,社会依法治理工作成效被新华社山东要情动态刊发,持续推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获评“济宁市2022年法治为民十件实事”。三是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全市2023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部署会暨“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现场观摩会在汶上召开。举办汶上县首届法治文艺汇演,创建“汶情法理”法治微剧场栏目,开展以案释法等各类法治宣传500余场,建成全市首家金融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成国家级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10个、市级242个,荣获全省民族宗教领域普法宣传教育基地。四是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打造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处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372个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室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助力基层法治乡村建设。加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在“两中心两园区三中队”配置8台“法治通”公共法律服务智慧终端,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创新“公证+不动产”联办业务模式,公布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指导标准等方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和为贵”作为济宁市的人民调解品牌近年来成绩显著,已成为法治济宁、平安济宁建设一张靓丽的名片,被各大媒体争先报道,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反响。人民调解已成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请介绍一下相关工作。
近年来,全市认真落实习总“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指示要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依托儒家传统文化优势,“和为贵”人民调解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和为贵”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自2019年以来,全市156个乡镇(街道)、4388个村(社区)均设立了“和为贵”调解室,立足基层一线化解矛盾纠纷;医疗纠纷、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商会、物业、金融保险等行业性、专业性“和为贵”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持续加强。济宁市以“和”文化熏陶,大力倡导“以和为贵,德化人心”,不断增强人民调解员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组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在乡镇(街道)建立起“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经济纠纷3个基本专业调解团队加N个专门调解团队加1名儒学顾问”的“3+N+1”专业调解团队,并吸纳团委、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和组织专业人才、专家学者,加入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
目前,全市共建立起各级各类调解组织4700余个,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8000余名,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5095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近5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
在今年10月8日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邹城市唐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两个调委会作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张国伟、潘增奎、刘景雯、吴德静、路会芳五名同志作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受到司法部表彰。
我们知道公证制度是重要的预防性司法制度,公证服务是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近年来济宁市公证围绕便民利民,优化服务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司法部和省司法厅关于公证便民利民的部署要求,坚持公证公益属性,把公证为民作为公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进服务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可以说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坚持公益属性,推动公证便民服务。公益属性是公证的根本属性,为让更多群众受益。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降低公证服务收费。市司法局按照省司法厅和省发改委出台《山东省公证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大幅下调房产、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等公证服务收费,综合降费比例超过30%;明确80周岁以上老年人首次申请办理遗嘱公证给予免费。二是加强公证法律援助服务。为年迈老人、残疾人等提供预约上门公证服务,为经济困难群众减免公证费用。今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公证法律援助事项116件。三是开展公证下基层活动。先后鼓励和引导公证机构走基层、进社区、进企业,深入到群众身边提供公证法律服务。
二、坚持便捷高效,提升公证服务效能。一是推行“容缺受理”制度。即一线窗口在办证过程中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其他材料或手续欠缺的公证事项,在当事人承诺基础上先行受理。二是开展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经过归纳梳理,确定10大项59小项公证事项作为公证机构首批“最多跑一次”的公证服务事项,并向社会公开,通过不断完善优化办证流程,全部兑现了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的公开承诺。三是开展“远程视频”公证服务,打破空间限制,方便当事人在外地不能回家办理公证事项,有效节约当事人时间和经济成本。
三、坚持问题导向,用公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推行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经赋强公证的债权文书,可以不经诉讼直接成为人民法院的执行依据。不仅能够充分保护当事益、节约时间及成本,更是济宁市快速化解金融纠纷、推进诉源治理的新举措,为优化济宁市营商环境提供法治护航。二是推进公证与不动产登记业务联办。当事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事项的公证,可直接在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无需再向不动产登记部门提供材料,实现了公证与不动产登记“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今年以来全市公证机构通过协同机制办理业务600余件。三是市司法局探索“司法+公证”法院过付款提存新模式。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案件过付款提存保管机制的意见》,既避免执行款物超期发放的风险,确保当事人的资金安全,又提高了法院执行结案率实现了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汶上县围绕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持续发力,初步形成了“商事仲裁、涉企复议、涉企执法、涉企法律服务、涉企纠纷联合化解+公平竞争审查、优化破产程序”的“5+2”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新路子,为全省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汶上视角。
一是多层面“审查监督”,破除企业发展桎梏。加强涉企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江南体育官方网站,保障县级人民政府的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必审查,审查必规范”,防止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开展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体检”,精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改革创新行政执法监督“五项加法”,即“调研+试点”先行、“培训+练兵”覆盖、“制度+评查”齐抓、“激励+规范”并重、“指导+监督”并进,力促行政执法规范化。出台《汶上县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2023版)》,推动镇街综合执法工作人员轮流到县直主要执法部门进行“实务培训”,覆盖人员1700余人。创新镇街“智慧执法+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把基层街道网格化治理平台与济宁市“网上办案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二是全方位“优化服务”,助力企业轻装前行。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出台服务企业十项硬核措施,组建汶上县“助企攀登”法律服务团和“一商(协)会一法律服务团”,选派优秀法律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中小微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把诊号脉”。开辟涉企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打造“公证助营商”品牌,为民营企业提供优先受理、优先协调、优先解决的“三优”服务。印发《汶上县进一步提升行政复议质效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十项措施的意见》,拓宽行政复议“线上+线下”申请渠道,优化涉企行政复议。
三是多角度“改革创新”,保障企业合法权益。设立济宁仲裁委员会首家县市区分院——济宁仲裁委汶上分院,高效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建立劳动人事纠纷联合化解机制,加大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探索非诉讼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方法,建立案件纠纷纵向前移镇街人民调委会、横向拓展行业专业调委会的“双推送”机制,形成了专业法律调解、基层多元调解的“双化解”格局。将破产企业处置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形成‘654’破产审理模式,经验做法在全市法院系统学习借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