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体育官方网站体育运动的价值十篇大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与其体育价值观密切相关,而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在高校有效推进,必须厘清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对广州地区7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并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运用到探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相互影响,分析相互间的关系,解决具体矛盾冲突,促进和谐的发展,是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自觉主动而积极持久的关键,也是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更具生命力的根本。
体育价值观是人作为主体对体育这一事物的主观反映与评价,决定着个体的体育认识与行为。大学生青年性特质决定了该群体思想活跃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愿被束缚在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框架内,而是更注重建立一个以纯粹的自我需要为基础的价值原点,并在此基础上反映出各种体育价值趋向[1]。作为体育价值主体的大学生,也必然会以大学生的群体特质去认识作为价值客体的体育属性以及体育在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根据新时期体育对大学生的意义进行分析归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一个以自我需要为价值原点,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观、体育的竞争价值观、体育的道德价值观,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对于大学生个体认识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而言,其体育价值观是内因,决定着大学生个体认识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大学生正向的积极态度能有效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反之则起消极阻碍效应。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能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能了解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找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对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与形式具有积极意义。
体育具有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的作用[2],阳光体育运动正积极契合着大学生的发展诉求。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当前国家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导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突破口,其核心是号召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运动的快乐。同时,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至少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3]。阳光体育运动体现了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要求,具有导向性、理想性的特点。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言是外因,它在导向和理想的层面正视了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具体而言是正视了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健康、休闲娱乐、竞争、道德方面的需求,强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对于大学生科学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
阳光体育运动语境育的教育属性反映出更丰富的内涵。调查显示,90.7%的受访大学生赞成“每个大学生应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判断,“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比例分别只占3.4%、5.9%,凸显了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与日常运用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其正向的认知,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高度吻合。85.2%的受访大学生认同“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勇敢、坚毅、服从等特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个性”的判断,回答“不赞成”、“说不清”的分别只占6.8%、8.0%,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对人的个性教育和影响的正向意义具有较高的认同率。大学生所表现出对体育教育价值高度正向认同的倾向,并不一定出于理性的自觉,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包括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体现出当前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理念的指向在高校得到较好的贯彻。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形式更为丰富,无论是专业的竞技比赛,还是趣味运动会,都是教育大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4]。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更重要的是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关注自身成长,大学生在学校这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越来越注重通过教育达成“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要求,对体育的教育属性的认知已纳入了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当中,大学生对体育在人的个性的发展、意志的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的高度认同与积极需求,凸显出大学生对体育教育价值的正向理解,体现了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重要的教育意义。
健康第一的理念、科学的健康观念,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包括心理的、社会适应的而不仅仅是身体的全方位的健康观念体现出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与“加入学校或校外体育社团、协会或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选项均排在首位,高达92.9%的受访大学生赞成“体育应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有0.8%、6.3%。就传统意义而言,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观念仍然根植于大学生心中,从提高自身体质健康需要的角度出发,作为体育价值的判断与目标,这也很容易在大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中看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阳光体育运动倡导的重要理念与行为指引,受到90.6%受访大学生的高度认同,“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比例分别只有2.5%、6.9%。72.3%的受访大学生不赞成“只要身体没病,就是健康”的提法,“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占10.4%、17.3%。
身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深刻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是一个高度追求自我价值、处于高压力状态的群体,坚信健康的身心意味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事业成功的保证。通过体育促进身心健康构成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动力基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发展与走向,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现实指标,表明了大学生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念的主流认知与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国家体育价值观导向的高度契合,两者有着共同的指向。
大学生对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的积极认同,凸显出大学生通过体育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这与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热爱体育、崇尚运动、感受快乐”的理念一致,并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实施铺就坦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加入学校或校外体育社团、协会或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时,“休闲娱乐”选项加权得分均排在第2位;无论是“体育观赏”还是“体育参与”,分别有93%、86.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不容置疑的是,休闲娱乐已成为大学生通过体育所追求的重要价值。
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育,扩大了自己的“关系网”,在与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同学、朋友的交往中有利于缓解压力、消除烦恼,感觉到更多的快乐,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充实。当前和谐社会理念的渗透,大学生更加关注和谐体育行为的选择,休闲的、娱乐的体育内容与形式更能满足大学生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与理解。丰富多彩、紧张刺激的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参与、体育欣赏,使大学生闲暇生活变得充实生动,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充实。
“学校要始终坚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要求,与赞赏竞争、敢于竞争的现代社会普遍价值观相吻合。80.5%的受访大学生赞成“体育比赛规则是社会规范的缩影”,而“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有13.2%、6.3%,说明大学生大体上认可体育竞争具备有利于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价值,对体育比赛规则的遵守是社会规范习得的有效途径。受现实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对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残酷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准备,逐步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规范意识,也越来越感悟到培养竞争意识、规范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是参加体育比赛。积极面对包括体育竞赛在内的各种竞争,正确对待胜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接受与肯定。
但不可否认,当前的大学生毕竟接受了长期的传统教育与世俗影响,在进取与竞争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固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传统的中庸处世价值准则在大学生当中的存在仍较为普遍,回避竞争、羞言胜负、不当出头鸟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并不少见,这在调查中可体现。在对“体育竞赛是和平时期的战争”的话语判断中,“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达31.5%、19.0%;在“参加体育竞赛时,你对胜负的重视程度”的回答上,也有39.2%、9.2% 的受访大学生回答“一般”、“不在意”。
现代精神是勇于竞争的精神,商品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竞争是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源自对日常生活中竞争现象的模仿,体育的各种规则也便是体育场上的“道德”和“法律”[5]。与此相对应的是,置身于校园里的大学生,并非一个单向封闭的群体,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完善,其思维、行为的触角已延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普照下,通过参与体育竞技,体验体育竞争,享受获胜快乐,体会失败感悟,能使大学生对体育竞争的价值追求越来越稳固,进而加强自身对阳光体育运动内涵的深入理解。
关注公平、遵章守法、追求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的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当中的内涵。阳光体育运动强调了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符合青少年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97.9%的受访大学生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享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不赞成”、“说不清”选项只占0.1%、2.0%,而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参与体育锻炼的义务”的受访大学生却只有54.5%,“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却分别高达16.7%、28.8%,体现出比例不低的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参与体育的权利而漠视参与体育的责任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大学生注重参与体育的权利值得肯定,大学生以强烈的主体意识伸张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将个体体育行为与实际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自主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进而有效实现强身健体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占比例不低的大学生弱化了参与体育锻炼的责任与义务,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联系与统一,而弱化参与体育的义务,与阳光体育运动号召的大学生应积极自主参与体育的价值导向相悖。
然而在大学生对待体育道德行为的一些评价中,也可看到模糊甚至矛盾的选择。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对体育竞技的欺诈、不尊重对手等不道德现象的态度”时,“反感”选项占85.1%,“理解”、“欣赏”选项分别只占9.8%、5.1%,而在“竞赛中为选择对手而故意输球是正常的”的判断中,却只有5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赞成”,而“赞成”、“说不清”选项分别占23.8%和17.7%的较高比例,表明了大学生整体上具备了很强的批判体育竞技过程中的欺诈、不尊重对手等不道德现象的权利意识,但对体育竞技中利己、取巧的价值评价中存在着较明显的模糊态度,在理智与选择中容易缺失恪守体育道德规范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体育道德价值评价的不同,大学生对各种复杂的体育现象特别是竞技体育的道德现象并无太深刻的体验,当前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道德问题评价标准的具体教育渠道。
阳光体育运动推行已5年,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不应仅是组织措施、制度规定、内容手段、场馆设备等的保障,还应该有对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关注、有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研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从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出发,以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为基点,反思阳光体育运动本身及实施过程,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建设及外在保障,以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趋于稳定,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必然要不断健全实施制度,扩大有序的体育组织,不断改进体育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大学生享有广泛的体育参与的权利,激发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责任。其次是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不仅凸显出对身体健康需要的满足,还强调对精神文化需要的追求,更体现出对时尚、享受和发展的向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方法必然要在满足大学生体育基本需求的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体育发展潮流,从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再次是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评价。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大学生自主监督、自主评价,形成由大学生自主参与维护阳光体育运动全过程的良性机制,以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评价。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6]。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了现实发展的方向性要求,关注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科学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体现出当前体育对大学生强烈的教育意义;体育的健康价值观表现出体育对促进身心健康的向往仍然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观凸显出大学生通过体育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体育的竞争价值观折射出大学生大体上认可体育竞争是向社会适应过渡的有效习得;体育的道德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反映得较为重权轻责。
2)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应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中负向因素的转变,使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导向作用更加吻合。
3)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应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深入推进的着眼点,积极引导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不断完善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和谐发展的关键。
[1] 苏颂兴,胡振平. 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5.
[2] 苗治文,秦椿林. 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 体育文化导刊,2005(5):22-24.
[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 教体艺[2006]6号,2006.
[4] 黄晓波. 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9(1):82-85.
两年前,在一次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我向全球的运动专家们提了一个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成长到底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在中国,一讲到体育,我们绝大多数人包括教育、体育工作者都会认为那是运动员的“竞技体育”,而讲到体育课、学校体育,就会认为让孩子们活动活动而已。至于竞技体育、运动技能,那是运动员的事。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对于中国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今年八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会议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健康要成为中国优先发展的领域。这也就是说,国家把全民族的健康和健康中国的建设放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重要也最优先的一个位置。
在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国民健康素质包含了许多内容,其中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国民的健康教育、人民的膳食生活工作等,这是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整个国民健康素质非常重要的问题,把过去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而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的是全民族每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我们说大健康背景,首先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包括医疗、卫生、保健、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民族的健康素质。还特别强调了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对整个全民健身运动的示范作用。我们讲大健康,首先从目标来讲是关注每一个人的健康。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到培养健全人格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要与环境保持和谐,这是我们的整体目标,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社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通过运动、锻炼和健身来实现促进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大健康”细分到个人层面,我们需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健康素质,这是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健康素质提高的一个必然要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那就需要通过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在这样的“大健康”背景下,学校体育需要做什么?其中有两个词,一个是“Physical Education”,一个是“Sports”。“Physical Education”是教育,是身体教育,是教会一个人知识。“知”指的是知道、明白、了解,“识”就是会做。“Physical Education”需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认识自我,如何去保护和运用自己的身体,如何去提高身体机能。在“Physical Education”里,应该教会技能、保健技能以及自我保护、自我防护的技能,也包括如何营养膳食、如何休息。国家把原来的“体育课”改名为“健康与体育课”,就是健康教育加上身体教育。
“会做”怎么去体现?在学校体育的误区里,我们不太重视“会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在健康知识层面上,学校里的健康教育并没有做到让孩子们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自己行为的变化、衣着打扮的变化以及个人饮食、学习、生活、工作作息时间的安排。这些实际上就是“会做”,就是能力。另一个“会做”就是运动技能。从大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这两个能力,两个“会做”,才是真正的国民健康素质。如果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在两个“会做”上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学校体育里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要不要把教会技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过去长期以来,学校的体育课、体育锻炼做得比较好,但是体育竞赛做得很差。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那就是,通过竞技运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协调发展,并且形成社会运动来改造社会。顾拜旦讲,完美的人性就是在激烈的对抗中、在热血沸腾的竞赛中形成的,所以说,竞技运动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协调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培养。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但不等于没有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地开展竞技运动,才能够真正发挥体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既能强身健体,又提升了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激烈对抗的竞技运动中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跟别人协调一致,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如何在激烈竞争对抗中和对手相互尊重,如何面对失败时能够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咬牙坚持,直到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体育竞赛,没有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体育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从教育的本质来讲,学校体育的价值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世界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标准。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格健全、人性完美的各方面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体育是基础。十提出:教育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从这一点来讲,体育是教育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育本身就是德育,体育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育,体育也是美育的基础,所以,体育是整个教育中最基础的成分,它可以直接形成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改造社会。参加竞技运动能够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们在赛场上学到了什么,中国的未来就会成为什么。学校的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所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加上竞技运动的技能,将会成为培养健康素质最基础的途径。
大健康的背景对学校体育最直接的启示就是要在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中实现三大目标。第一,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第二,教会技能。第三,在竞技比赛中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这样一来,学校体育可以真正成为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最重要途径。因为国民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体育教育。从学校体育本身来讲,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育教会孩子运动技能和保健能力,也就是要会做、会自我保护、自我提升,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他的体质健康水平就会得到保障,人格的发展也有了健康的保障。
对广大的社会群体来讲,竞技体育通过它的力量与美的展示,形成众多、分层级的运动项目的粉丝团体,体现不同的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整个社会的改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竞技体育、重视足球的原因。因为足球运动所传递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对球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足球比赛能给绝大多数观众带来积极向上、阳光阳刚的精神面貌。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变革,而这样的社会变革通过竞技体育可以直接产生出来。我们来假设一下:两个月以后,国足成功进入俄罗斯世界杯,且中国队进入四强,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结果对于国民的精神状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带来的变化。
第二个方面,竞技运动可以让身边的人、让那些和运动明星有着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看到原来生命可以如何绚烂,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竞技运动中。1981年,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由此,在大中小学校吸引了一大批人开始打排球,这就是竞技运动对国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大健康背景下,竞技运动成为健康领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竞技运动人才怎么培养?这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在发展竞技运动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的学校体育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跑跑跳跳来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不要求他们学习运动技能,也很少有机会让他们参加竞技运动,那么我们的竞技运动员只能是单独培养。如果我们把学校体育重新定位为“三位一体”的目标,那就是提高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通过竞技运动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让每个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就是为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些学生是在普通的国民教育学校里,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如同我们现在的校园足球。
从2014年开始,国家对校园足球进行了重新布局。在过去的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学校会组织一支校队,他们比其他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足球学习、训练和比赛,不在校队的其他学生基本上都不玩足球。而现在的足球特色学校,每周会有一节足球课,学校里所有学生都学足球,都练习足球,都参加足球比赛。他们通过班级的比赛、年级的比赛逐渐成长,在这些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组成校队,进行校际比赛,然后进行区域比赛甚至全国比赛江南体育官方网站。这样常年坚持下去,优秀足球运动员的产生概率就非常高。学校体育的这种运作模式就为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人才基础。因此,在大健康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不仅仅要教会技能和健康知识,不仅仅要组织开展广泛参与的竞技运动,更重要的是为竞技体育的人才成长提供一个通道。这样一来,学校体育综合育人的功能就完备了。
1.前言:自2006年12月23号左右,教育部门和体育总局等5个部委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后,全国各省、市的高校都已陆续实施,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高校作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对于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理念意义重大。近几年,以阳光、健康、户外、绿色等为主题的体育项目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目前所追求的目标。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如何深刻理解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及时调整教学思想,科学的开展体育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广大体育老师现下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现阶段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1、所谓阳光体育的是让所有学生走出教室,融进大自然,沐浴在阳光下,享受因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满足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的在自然环境中成长。
2、价值:高校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的最后阶段,若不把握好该阶段的体育学习,则很难想象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会有计划的长期参加体育锻炼。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不仅为高校体育工作指明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其口号可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可控性较强。阳光体育运动打响了改善现在学生健康体质下降问题的发令枪,在全面贯彻党的指引方针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才德具备,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具体重要意义。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对于阳光运动的开展目标仅用了3年时间就已经使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生坚持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让学生至少要学会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促进各高校浓郁的体育精神和群众性体育锻炼氛围,有效吸引学生走向运动场、亲近大自然、走在阳光下并积极的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
1、陈旧的教育观念:受传统的“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观念影响,应试教育成为教育体制中的指挥棒,大多学校的教育都是以升学率为标准,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错误的认识,对体育意识浅薄、参与意识差等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效果。
2、安全压力较大:在高校体育课实践中,经常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尤其是意外伤害事故,这严重影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旦发生事故伤害,学校将面临更多困难,特别是伤害事故的赔偿问题,这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存在一定影响。
3、就业压力的影响: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下的人才竞争首先表现为智力和专业技术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技术的学习中,而自身的身体素质被忽视。
4、体育法规不健全,贯彻监督不力:当前高校体育工作领导者法律意识偏差,缺少自觉执行的意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导致阳光体育运动在实施中,部分体育领导为了彰显其政绩,迎合上级领导检查,呈现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又缺乏必要的监督,这极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5、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一直以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体育课大幅度增加,且课外活动时间也随之增大。但是体育老师的数量和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有效开展。
6、体育场地器材的制约:目前很多高校由于扩招影响,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的配备则明显滞后,体育场地与器材严重不足的现状普遍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使得大学生锻炼的时间无法保证,这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1、加大宣传范围: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大量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人才观等。定期举办有关体育知识和健康运动的方法宣传,帮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价值意义。促使学生根据现实需求出发,积极主动的参加锻炼,让体育行为和思想长期固定化。
2、完善的管理体系。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校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力,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的领导组,制定具体的措施。与此同时,建立起相对应的监督部门,将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成效作为学校对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面。提升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制定长远规划,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构建以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为基础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建立符合现代人才观的评价机制,所以,要将加强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转变原有的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而不是唯分数和唯升学率的质量观。
4、对体育师资队伍的重点建设:学校体育老师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存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健全体育教师的考核制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可通过研修培训及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大培训知识,努力塑造一直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品德教育,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打造出一直师德高尚,能够长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师。
5、积极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竞赛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可以有效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所以,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发普及面广、娱乐性强的比赛项目,提高大学生参加比赛的兴趣,帮其体会到体育竞赛的乐趣。
6、 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入:强化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维修和管理制度,定期维修与安全检查,提高使用率。同时,针对学校经费不足的实际状况,需合理开发社会资源和大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齐抓共管,改善运动场地、器材和卫生条件,经济实效地配置体育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阳光体育作为我国教育和体育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前提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要措施,是全面推动教育体质改革的重要步骤。因此,高校的体育部门必须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保障,使阳光体育运动可以顺利开展。(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石宏,刘冲.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 湖北体育科技,2012
[2]黄少云. 浅析“阳光体育运动”及其在高校实施的策略[J]. 体育世界.学术,2011.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极具魅力而高雅的体育项目,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美誉度和极强的影响力,也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它作为一项聚竞技比赛、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广泛参与,正是因为羽毛球运动有很好的锻炼价值,是实现终身体育和培养体育意识一个很好的项目,它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给人带来享受,能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也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首选的运动项目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羽毛球运动的开展,探究在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的健身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等。
1.2.2 谈话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谈话式调查的方法,尽可能多地获取收集教师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线 羽毛球运动特点羽毛球运动时一项隔网对抗的运动项目,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相对安全性较高,与开放性运动项目比较,运动寿命长,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运动负荷容易调节,适合学生,方便校园开展,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
2.1.1 全身运动项目无论是进行有规则的羽毛球比赛还是作为一般性的健身活动,都要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从而增大了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快了锻炼者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据统计,大强度羽毛球运动者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60-180次。长期进行羽毛球锻炼,可使心跳强而有力,肺活量加大,耐久力提高。此外,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1.2 运动量可调节羽毛球运动适合于男女老幼,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学生可作为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机能的有效手段进行锻炼,运动量宜为中强度,活动时间以40-50分钟为宜。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促进学生增长身高,能培养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
2.1.3 场地要求较低羽毛球运动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它不受任何场地限制,可在正规比赛场地上进行练习,平时进行羽毛球活动只要有平整的空地就可以了。因此它不仅可以在正规的室内运动场进行,也可以在校园生活区的的空地开展,作为户外运动时,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受到阳光照射,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运动中怡心健体。
2.2.1 突显健身价值羽毛球属于隔网对抗的项目,没有身体接触,只要是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一般在运动中可以避免受伤,比起开放性的运动项目,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羽毛球运动可以全面增强人的体质,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上肢准确的击球动作要靠准确的判断和下肢脚步的快速移动到位才可以顺利完成的,这就必须有精准的判断力、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多拍的回合和调动,前后场的移动又都需要较好的耐力素质,经常从事此项移动就可以增强的灵活性,协调性,提高上下肢和躯干的活动能力,有效的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突显健身价值。
2.2.2 体现教育价值一方面羽毛球运动能全面提高人的运动能力,一般通过学习、练习、提高、比赛等几个阶段来挖掘个人的潜能,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必须进行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弹跳等训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水平,羽毛球比赛中参与者都要争取胜利,每一分的得失都与技战术紧紧相关,特别是双打时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取长补短,鼓励队友有战胜对手的信心,勇于承担在场上自己造成的失误,形成团队精神。这对形成坚忍不拔、自信进取等素质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最后羽毛球运动可以促进人际交流,由于羽毛球运动自身的特点与魅力,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一般是群体性参与,具有团结协作的功效,可以增进友谊,加强交流,使学生在锻炼中相互交流情感,提高人的社会交际能力。
①培养意志。羽毛球运动由于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因此较好的意志品质在此项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一分之争,运动员往往要前后跑动数次,挥拍击球十余次,整场跑动距离有时达千米,场上经常出现极点现象,要求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必胜信心,度过自身的极点,才可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②锻炼心理。羽毛球运动往往要揣摩对方的技战术意图,做好提前判断的准备,达到使人的思维活动变得敏捷,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由于比赛紧张激烈,练习者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竞争中强化了进取精神,长此以往不仅在羽毛球活动中应付自如,而且能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去面对未来。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可知,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简便易学,普及程度很高,它的价值十分明显,对于推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羽毛球作为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认可和接受,这与该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关,它集体育运动与娱乐为一身。技术变化万千,战术变幻莫测,锻炼者从中可享受到许多乐趣。我们要把握羽毛球运动这些价值体现,推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在2010年的全国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体育事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源泉和保障,我国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体育事业也在日益发展,拥有正确的健身意识和对美好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体育融入人们生活、成为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1995年我国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发展。2009年10月1日《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实施后,全民健身蔚然成风,激发了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巨大体育消费需求,有力促进了大众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体育产业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体育产业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期。
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体育产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在最近10多年来一直把体育产业作为与奥运争光、全民健身并列的三大任务,可见体育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体育产业具有积极、健康、进取等先进文化的特质,具有正向积累人类精神力量的价值。发展体育产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具体措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亚健康人数直线上升,而且正在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活力、提升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产业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以体育用品为例,目前,中国已成为体育用品制造大国,生产量已占世界市场的70%。2009年1月至11月,我国体育用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29%;实现利润总额19.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6.90%。根据北京统计局1999年的统计报告,该市体育产业经营收入为83亿元,创造增加值为37.7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73%[1]。目前我国注册的体育器材生产企业已经有3000多家,年销售额已有数百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加工国, 是全球能够独立生产体育用品种类最多的国家。此外,无论是在拉动内需还是解决就业或者是引进外资和促进投资方面,体育产业在发展当前经济中具有更长远、更直接的意义。
体育产业具备经济、社会、文化功能,是低碳和绿色产业,作为服务业,也对带动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积极作用,体育产业的带动系数和辐射效应也是国际公认的。因为体育产业关联带动功能很强,作为一个上游产业,它既能带动和促进第二产业中的一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能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中一部分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对旅游业、商业的发展及服务业、传媒业、金融业、通讯业、信息业、交通物流业等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很大。如上海市在8万育场建设中,盘活资产滚动开发,建宾馆、建商场、建娱乐场,待场馆建成之时,已收回了近13亿人民币[2]。可见体育产业对拓宽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增强相关行业的发展活力,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是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和必然要求;经济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同时对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其中,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推动与发展更是功不可没。因为全动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所以无论从深度和广度,它都将比竞技体育涉及更多的人群和领域,自然也就会促使体育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的、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国民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1995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全民健身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育与健康水平等重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09年1月,中国政府把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10月1日起,中国首部全面、系统地规范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开始施行,它明确了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和政府部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体育企业自己会培育市场,国家、政府也会帮助企业培育市场。我国现有3亿多体育人口,而且潜在的体育人口也将不断地转变成现实的体育人口,所以体育消费市场大有潜力可挖[3]。从这几年的实践可以发现,体育产业从一家办到大家办,从政府经营为主到社会经营为主,国家、集体、个人都积极投资体育,形成了新的格局,过去长期压抑的生产力得到了放,有效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尽管没有体育产业产值的官方统计数据,但群众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和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愈来愈旺,不同所有制的各类经济法人纷纷投资体育产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
全民健身不仅带火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而且促使体育娱乐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年从南到北的一股旋风将台球引入了普通群众的生活,此后保龄球、高尔夫球、跆拳道馆、武术馆、击剑馆、射击场、健身房等相继问世,成为大众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众多健身房已经形成在全国连锁经营的俱乐部,深受广大年轻人的欢迎。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需求逐渐增加,调查显示:2002年湖北省城市居民人均文教体育用品及服务消费达1 200元,其中用于文体活动费用的支出增长最快,人均支出125元,比2001年增加12.3%。近3年湖北省城市居民的文体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7.7%,快于居民消费总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4]。目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0年它还将以3倍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进国民健康和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居民消费热点乃至投资热点角度看,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遏止。我们以13亿人口为基数,每扩大一个百分点,健身消费将给体育产业带来的产值和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逐步增强。大家意识到: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可以得到良好的统一,应从单一的身体锻炼发展到全面的身心保健。人们在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更加注意寻求科学的适合自己身体状况、职业特点的健身方法,因此,在健身技能培训、辅导、咨询、体质测试、健康评估、体质康复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市场需求。全民健身所带来的旺盛的体育需求,还直接促进了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自2000年起,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2008年,体育用品全行业的平均增幅达到了34%。这样巨大的市场和旺盛的需求,造就了我国广东、福建、“长三角”三大体育用品生产基地、超过10000家体育用品企业。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体育健身用品的需求逐年呈上升趋势,为这些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结果》,2000年,我国7~70岁的体育人口已达到33.9%,比1996年提高了2.5%。体育人口中有23.2%的人在2000年至少参加过4次体育比赛或表演,更有72.6%的人坚持在周末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娱乐活动。体育人口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有32.8%的人参加了体育俱乐部或基层体育组织。预计到2010年,我国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40%。随着健身人口增多,体育设施的使用率自然提高,体育用品的消费也就增加;由于有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体育消费空间自然也跟着扩大。全民健身热潮的出现,带动了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的热卖。如山西澳瑞特健身器材总厂,几年前,就紧紧围绕促进全民健身这一目标,不断研制开发了一系列适应不同阶层使用的健身器材投放市场,在满足全民健身活动需要的同时,也使企业自身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全民健身的目标要求体育产业必须有新的发展形式与之相适应,这无疑要求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所创新。全民健身属于群众体育,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亲民利民的服务体系,体现全民参与。国内健身器材龙头企业――宁波奇胜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将足球专业运动转变为全民健身运动,研发制作了国内首个“笼式足球场”。“笼式足球场”是一个长19米、宽38米、高4.2米的绿色笼子,地面采用塑胶地板,具有安全性高、趣味性强,造价便宜,能充分发挥运动员个人技能素质等优点,还能节约比赛场地。这样的足球场能够快捷方便地搭建于各类中小学、城市商务休闲中心,它的大力推广将促使更多的足球爱好者方便快捷地参与足球运动中去,有效提升中国的足球水平。体育产业只有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转型,进一步迎合民众健身需求,积极研发新的产品,引导全民健身,在服务于全民健身的同时,也为盘活国有体育资产找到了出路,才能使自身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全民健身的开展也促使健身俱乐部将突破传统的形式,将健身设备和健身指导的完善与大众化的体育消费相结合,将科学的健身方式引入各种体育活动场所,如社区、企业、酒店等。由于全民健身需求的规模很大,所以相关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就有了批量供应的可能,在供应方式上有了创新的必要性。一项针对欧美商务旅行者的调查显示,最受旅行者欢迎的酒店设施是宽带网络,排名第二的则是健身设施。不少体育用品生产商致力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他们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健身中心的训练区,在餐饮、健康咨询、娱乐、水疗中心等各种附加增值服务方面都可以看到商家给酒店提供的专业建议和协助,因为这样的协助可以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吸引到更多的客户,为酒店业主和管理者带来更大的收益。而随着酒店的顾客盈门,体育健身产品的使用者也自然增加。从中可见,客户的需求会促使商家产业的多元发展。全民健身的需求也将促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及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同发展,创造双赢的局面。只有当一个企业把推进全民健身作为一种责任,它才可以在体育产业中站稳脚跟,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全民健身,为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发展的同时,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的生产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将促进我国轻工机械、冶金制造、建材生产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印刷出版等产业部门的发展。由于体育产业关联度广,一些体育活动或赛事带来的体育消费也带动了当地经济与消费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乃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2000年12月15日印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以较快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
由于国家对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没有实际可操作的优惠或扶持政策,未能出台一系列的实际优惠政策来鼓励发展社会综合资产投资全民健身服务业,使得许多全民健身服务业的经营者没有在税收、融资、水电收费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从事体育健身经营的业主负担过重,导致这一行业发展缓慢,从而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体育的主动意识还不够,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健身中的热情还不高,还不能充分享受体育带给工作、生活的巨大乐趣。现在不少人觉得有钱了应该存起来买房子,或者拿去投资赚取更大的收益,“花钱买健康”、“健康投资最实惠”的体育消费观念还比较淡薄。体育消费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以购买运动服装消费为主,许多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者美容、名牌服饰等方面,也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充分理由对我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真正进行体育消费的人群只占我国总人口的10%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5]。
健身强体的需求和消费所提供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各类体育服务严重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体育需求,形成了体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不足。特别是大型的体育场馆十分缺乏,现有的体育场馆数量跟不上群众的健身需求。
体育产业属于服务业,从市场消费的角度上看属于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中真正懂得营销、经济类的专门人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体育经济市场的综合化需求,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也不容乐观,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调动全民力量发展体育产业。据2010年2月24日的《上海证券报》报道称,国务院已批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该文件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近期有望公布。这一扶持政策的公布,必然促进体育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议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等政策,对各类企业赞助体育事业发展允许计入经营成本等等。进一步放宽体育本体产业的市场准入,通过优惠政策的引导,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开发、引进新型体育服务项目。同时,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发展体育产业,形成不同所有制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
从世界范围来看,体育产业的兴起,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群众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而且体育产业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人民健康。各级政府要重视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要加强宣传力度,把“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引导广大群众参加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把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倡导体育消费的观念,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小区、进机关、进厂矿、进学校、进村镇,适时开展体育下基层活动。提供多元化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消费,壮大体育市场。
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是本体产业,必须坚持以场馆为阵地,充分发挥场馆设施在体育服务业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的综合效益。首先是要抓好体育场馆的开放、开发。把现有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共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实行广大群众能够接受的有偿服务;同时,要做好场馆的开发工作,要全方位地开展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要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培育新的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利用率。其次是要抓好场馆建设,特别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设施建设。把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特别是在新建、改建城市居住区时,必须考虑群众健身锻炼需要,在建设中留出体育活动场地。如应考虑把大众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同城市公园建设和小区绿地开发结合在一起,对于那些公共体育场馆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营业用地,应免征土地使用税。主动做好服务,吸引群众进馆健身消费,提高场馆利用率,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娱乐行业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专业人才是体育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当前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又熟悉市场规律、懂得经营管理、热爱体育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策略一是对现有健身娱乐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以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水平;二是通过社会招聘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同行业中进行人才交流;三是积极推行体育健身娱乐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四是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经验和方法。
[1] 蒋良骏.体育产业促进南京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3] 王小安,徐长喜.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4-6.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社会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与体育社会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揭示社会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与体育社会运行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通过对这一规律的揭示,从而促进体育社会的良性运行。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多种属性和功能,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l世纪的今天,体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和经济、等密切相关,同样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尤其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迁而变化。社会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作为社会构成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体育社会运行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对社会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与体育社会运行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促进体育社会良性运行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社会价值观是指社会中大多数人对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也是对社会根本价值的看法,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社会价值观亦可表述为以社会系统为客体,以主体的需要满足程度为内在机制的目标和尺度的总和。它是人们根据长期社会实践和反复社会情感体验,对社会的价值属性、主客体之间的社会价值关系以及一定形式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或心理和行为定势。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生活活动的方式,是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特征的总和。生活活动是指人们的行为,即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可以取得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而采取的种种行动。它包括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劳动生产方式起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体育社会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基础,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体育社会运行是指体育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体育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体育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运行和横向运行两个方面。其社会运行的状态分为: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以及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体育社会内部是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构成。
(1)社会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它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在体育社会中,社会价值观体现着主体的体育需求和利益,体现着主体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自觉的不自觉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要求,蕴涵着主体的体育情感、体育追求的方向。因此,社会价值观中对体育的需求和利益是主体参与、欣赏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出发点。人们只有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才有可能主动地选择它、利用它,以满足自身的体育需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很强的健美体育价值观,才有可能为了达到健美的体育目标,主动选择各种各样的能促进健美的体育运动手段去进行实践运动。一个以减肥为目标的人与一般性为了健康进行锻炼的人,虽然同样认真地做同样一个动作,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所以,他们所期望的以及可能实际获得的结果也大不相同。
(2)社会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它是主体具有的一种相对持久的信念,这种较稳定的信念可使主体的行为长时间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努力。这种稳定为社会主体长期坚持参加、欣赏和关注体育提供了可能。
(3)社会价值观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由古自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体育的功能、属性的认识逐渐提高,体育的新的功能逐渐被人们发掘、认识和接受,人们也会对体育提出新的需要。古代的王公贵族不可能体验到现代世界杯带来的欢乐,也不会有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同样,古代也不会有“假球”、“黑哨”、“兴奋剂”等社会价值观失衡与迷茫带给人们的痛苦与不幸。
社会价值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新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取代旧的社会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体育功能属性层次不断上升,作为价值客体的体育的功能属性也由单一的健身功能向娱乐、休闲、竞技、时尚等多元化功能的方向发展。这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体育需要的质和量的不断提高和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地推动和利用体育,建立和拓宽新的体育领域。
(1)生活方式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而且在不同的时代,生活方式所包含的内容有不断发生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社会生产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个人生活方式和一定的活动方式。”例如,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还是以上班在单位、下班后在家为主。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中体育活动所占的比重很小,即使有也大多局限在跑步、散步、三大球、乒乓球、武术等传统的、不怎么需要开销的项目。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已经成为很多社会成员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当代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已将体育视为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参加的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多样化。像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新兴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人们的参与也越来越踊跃。由此可以看出,现代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劳动方式有直接关系,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劳动方式决定不同社会的生活方式。
(2)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受不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生产的发达程度的制约。现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充分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们参与体育运动就越普遍。经济发达的国家和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和从事体育运动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对发展体育事业可以给予较多的经济支持。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和社会的社会成员,就越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进行体育运动和其他娱乐休闲活动。这些社会基础条件的变化为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时间上的保证,使人类社会开展较大规模的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体育运动提供了现实的客观可能性,为体育运动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体育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花钱买健康”的现代体育消费观念早已形成,而且相当的普及;而这些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发展阶段,主要还是受到较低经济水平的制约。
(3)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带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都市化和生活的便利化等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使身体活动的机会减少,同时,由于精神压力的增大,也对人们的身心造成了很大影响。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从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肺结核转变成脑血管、心血管和恶性肿瘤,其原因是由于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产生新疾病的根源不仅有生理方面的原因江南体育官方网站,还包括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医疗手段不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被看作一种促进健康、防止疾病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这种变化有利于推动体育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开展,促进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4)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态下,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因为体育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快感、成就感、满足感以及精神充足感,同时还有助于人们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应主动亲近体育运动,主动寻找适合不同体力和年龄段的体育运动,可以从体育运动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随着人们对体育这种精神产品在社会中重要地位认识的日益加深,体育消费的扩大也就成为必然。体育消费需求的扩大引导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完善,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同时,体育边际消费倾向也在加大。据推算,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每年增加1亿元,可带动2亿多元的体育场馆建材、设备器材的销售,同时带动上亿元的运动服装、运动鞋袜和运动饮料、食品的销售,并且带动了相关企业经济发展。这些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为体育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有利于推动体育社会的发展。
(5)生活方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很大关联。自然环境和条件制约着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制约着运动项目的发展。像滑雪就须借助雪山,帆船运动就须借助海洋,游泳就须借助江河湖海,冰球只能开展于气温低的寒冷地带。在北欧的挪威、瑞典和中欧的阿尔卑斯山区盛行滑雪运动,冲浪运动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夏威夷最为流行,冰球则在加拿大风行。再如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繁多,历史悠久,其起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价值体现了社会活动存在的意义。价值与人类的需求精密相关江南体育官方网站,在某种程度上价值由人类的需求决定。著名体育专家研究者曾指出:“体育价值观是体育行为的杠杆。”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形式的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体育舞蹈自从诞生起,就以其特殊形式吸引了广大人民的注意。体育舞蹈最早出现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地区,也是该区域体育舞蹈的专家将该文化传播到我国。之后在我国的发达的大城市,出现了一大批的体育舞蹈的爱好者,我国政府将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1987年体育舞蹈课增加到大学生的体育课程,从而不断地推广该活动。正是由于体育舞蹈自身的价值和活力,决定了其发展状况。因此,为了进一步地了解体育舞蹈的价值和功能,使我国人民能够进一步地享受和参与该活动,进行体育舞蹈的特征分析相当重要。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体育舞蹈活动的特征,并论述了其实际价值,主要目的在于推广体育舞蹈这项活动,为人民提供更多形式的体育活动。
体育舞蹈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结合音乐,根据运动特征和运动规律,塑造不同节奏和幅度的动作,展现出运动所蕴含的感情,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国民素质。体育学针对运动,提出研究规律和特征的专业性学科。体育舞蹈是体育学科的重要分支,其具体内容代表了体育学科的新发展,为不断发生进步的社会提供新的运动方式。
体育舞蹈是当今体育运动中著名的活动形式,在我国人民中有着重要的推广,它能够吸引人们的兴趣,使人们在享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体育舞蹈根据参与的人数可以分为群体练习和个体练习,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活动,其中以群体活动最为著名。体育舞蹈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地享受创造结果,使体育舞蹈能够成为参与者的精神寄托,使参与者享受体育舞蹈带来的体育美和艺术美。
提出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从而指导体育实践活动。体育舞蹈符合运动学的要求,能够结合对于运动的要求,为人们提供了具有价值的运动形式。
运动生理学更加强调结合生理研究运动价值,分析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运动生理学进行研究过运动负荷,提出了关于其规范理论,所形成的理论主要如下:当运动状态下的心率低于110次/分,机体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对的运动价值和意义无直接帮助;当运动状态下的心率等于130/分
时,的血液循环到达健身要求,能够有积极的健身意义;当运动状态下的心率在150次/分时,血液循环出现下降趋势,表
明处于机体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之间;当运动状态下的心率为160~170次/分,的健身意义受到影响,虽然不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但不能促进的运动价值。所以,运动学将心率120~140次/分作为标准区间,表现出良好的健身价值。此外,通过分析当今最为流行的舞蹈形式包括:华尔兹、探戈舞、恰恰舞和牛仔舞,在以上各种形式的心理大致都在标准区间,因此说明了这几种舞蹈的健身价值和运动生理学的要求。
体育舞蹈能够帮助参与者完全投入到活动中,将其身心进行深度的清理,具有良好的心理学价值。体育舞蹈在心理学中分析如下: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结合有节奏的音乐,做出与之相对应的动作,参与者的身心完全集中在活动中。人们在该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精神放松,从繁忙和紧张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可见,体育舞蹈可以有效地缓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精神压力、心理障碍、身体疲劳等状态,对于帮组人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作用。此外体育舞蹈还将个人融入群体中,帮组人们获得归属感,塑造团体意识。
体育舞蹈能够有机地融合体育、舞蹈和音乐,作为一门综合能力很强的活动形式。因此,体育舞蹈表现出良好的美学价值。
体育舞蹈在于美学价值研究中,具体内容包括:伴奏音乐与运动动作结合的美,运动过程中姿态美和群体舞蹈塑造的意境美。由于体育舞蹈强调动作的强劲、优美相结合,其给人以协调之美,运动的参与者身体也会更加的协调和匀称。体育舞蹈动作与音乐相结合是体育舞蹈的典型特点,在音乐指导下的动作彰显了艺术之美。团体舞蹈能够提供更多的队伍变化,塑造整齐的队形,将参与者形体姿态、服饰美和音乐组成整体画面。体育舞蹈能够表达出良好的美学内容,让更多的参与者集中在美学的感染下,获得享受和快乐。
审美能力不仅仅受社会环境、经济能力和教育水平影响,而且与个人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关联。体育舞蹈能够帮助参与者进行自我形体和精神状态的塑造,并且所达到的效果符合美学价值和社会文化发展,给参与者更多的精神内涵。
总之,体育舞蹈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人们对于体育活动需求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具备生理学价值、心理价值和美学价值,参与体育舞蹈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有着关键的作用。
现代社会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体现“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健康的、开放的、生动的体育形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全能型复合人才,提高学生在社会参与中的积极性、健康性,提高我国大众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这一核心思想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人的培养、人的兴趣、人的积极性等,形成了体育社会教学以个人需求、个人发展为根本的教学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这一核心思想突出了体育教学的健康性、开放性、生动性等,抛弃了体育教学的被动性、强迫性、适应性、服从性,提倡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发挥,突出了人在体育活动和当代社会活动中的健康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体育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位价值教育。第一,人本位价值观重视教育中人的发展问题,体育教学的核心就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第二,人本位价值观强调学生潜能的激发和挖掘。通过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等形式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运动能力,构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蓝图。第三,人本位价值观强调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重视和认同。通过尊重发扬体育教学中的精神,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扬。通过重视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扬自由、平等的主义价值观。通过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的形成。
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保留了体育教学生物功能的发挥,客观的看待体育教学的生物改造价值。同时,又能理智地看待这些价值观的片面性与完善需求,积极地发挥体育教学的精神生产价值、心理促进价值、社会适应价值、文化消费价值等,使体育教学的价值观不断的丰富。强调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动态性,弘扬了当代体育教学的正能量,并将体育教学、体育运动的积极意义发挥到最大,促进全动、全民健康的发展,提高现代社会素质教育的成就。
“健康第一”是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关中最直接、最简单的要求,却是最实在的价值观体现。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肥胖等健康问题一直困扰着大众人群。在身体检查过程中,现代学生的心肺功能普遍不如以前,人类的健康问题令社会堪忧。加之现代科技发达、生活优越,造就了现代部分学生的懒惰情怀。缺少运动、无运动意识、懒惰等不断地蚕食着现代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一些学生迷恋网络,吃饭睡觉都难以保证,更不会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在此情况下,现代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健康有积极的意义,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学中的“健康第一”价值,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体育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潜能的发挥,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人的自由、自主、价值等。这些价值观的实现需要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不断创新。首先,以“健康第一”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学生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其次,不断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发扬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挥体育教学的健身、健美、娱乐等多方面价值。例如,将舞蹈形式引入体育教学,增强体育教学的美感和娱乐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再次,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一方面合理安排体育训练、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体育教学场地的选择,以多媒体、舞蹈教室等不同教学场地的变换,提高体育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总之,积极、充分地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才能全面地发扬现代社会体育教学的价值观,并使之更好地得到实现。
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价值观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运动要求日益提升,在快乐体育、轻松运动中不断地开发现代体育教学的价值观,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运动、终身运动情操,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普遍存在价值性和生理性取向,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都会选择竞技类体育项目或者满足自身锻炼需求的体育项目,进而形成了价值性和生理性的价值取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面临就业的问题,竞技类体育项目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竞技技能,使学生在有关的竞技比赛中获得名次,竞技技能能够充分的反应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就业时能够更加凸显竞争力。而生理性价值取向能够满足学生进行自我身体锻炼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面对学习生活。[1]
很多学校都会开设体育作为选修课程,而学生在进行课程选修时便会选择体育课程,首先体育选修课程不会对学生产生特别大的学习压力,学生能够通过体育选修课满足相关的学制要求,同时能够通过体育课程了解一些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助于学生进行参加有关的社团活动或者社会活动,满足自身的某些个人需要,使得公共体育课程成为学生的工具,能够充分的体现其利用价值,形成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具有工具性和功利性的体育课程学习,虽然也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但是毕竟存在一些其他客观因素作为基础,一旦这些因素不存在了,便难以促使学生参加体育课程学习或者体育运动,学生没有真正形成对于体育运动的爱好和体育运动的习惯,同时也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于自身身心健康、乃至人生的积极促进意义,自然难以实现体育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要求。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来面对未来的就业岗位,体育教学课程不仅是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途径,不仅是学生提升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的渠道,同时也奠定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理念和态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应是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方向,在将体育教学改革价值取向问题转化为学生体育素养培养问题的基础上,在遵从了体育教育规律、人本发展规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条件下,最终找出一条实现学生真正体育价值、提升学生生命意义的路径。[2]
随着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等教学理念的提出,任何定位职业教育以及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将是决定其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要教学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或者体育活动的学习和参与兴趣,培养学生树立爱好体育的兴趣爱好,进而逐渐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利用体育运动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服。